close

【pic 這雙手孕育我們長大,也有這炊粿的好廚藝。】

這雙手是阿嬤的手,
七十幾歲仍舊堅持年年炊粿、灌香腸、包粽子,
我們每年的過節都很幸福。

這幾年在外地讀書,久見一次都覺得阿嬤老了。

今年的過年前,幫阿嬤炊粿,順道也筆記了食譜,
在阿嬤眼裡沒有食譜這兩個字,只有簡單的丈量工具!

下面再來分享「食譜」。
 
標題的三十餘年是蒸籠的年紀,不是我的年齡XD
 


舊家後院的這兩口灶是新的,是阿嬤自己用水泥打造的,  
用灶炊出來的粿,特別的香呢!
小時候還住這邊時,
冬天沒熱水時,把拔就會用灶燒開水給我們洗澡((感動))
 
L型的後院,另一頭有阿嬤得意的作品,苦芥菜和韭菜。
 



香椿樹,也是阿嬤種的唷!
(後院的天空好迷人呀)
  
 
 
 
 


望像天空,難得的好天氣,這是台中很少見。
欄杆上的漆都斑剝,
那樓梯僅裝飾用,不然爬在上面啟不是皮皮挫

(不知道阿爸爬過嗎,哈)

這麼一大桶米打成的漿,是粿的主原料。

阿嬤起了一大早,推著米到市場給人磨來的,

裡頭的肉燥、蝦米、豬肉,則是炒了好幾年不變的香味,
加在米漿裡就成了油蔥粿,肉粽裡也見得到呢!

 
這就是阿嬤簡單的丈量工具,十人份鍋子。

每一個「籠床」裝了三次這滿滿的十人份鍋子,
這樣是三十人份,半斗米,
10人份鍋子,米一斤半、豬肉2台斤和蝦米炒香、鹽巴味素少許,
木頭籠床吹出來的粿特別的香,較能吸水、保持食物的溫度,
現代多被鋁製蒸籠取代了。 


「籠床」就是蒸籠拉!


總共要炊三籠,第三個是鋁製的,比較淺一點。

鋪上蒸籠巾、蒸籠紙,
四角得平均放上散熱的圓木柱,
再加入米漿,就可以放到灶上囉!
 


我們家的粿,是用傳統的灶炊出來的,難怪特別香XD


熟了?熟了?

nonono,這麼快怎麼是土法煉鋼的傳統粿呢?
剛放到灶上後的20~30分鐘左右,得掀開攪拌,阿嬤念「打繩」(閩南話發音),
是避免粿的料沉澱在底下不均勻,沒有攪拌上方稀稀水水的。


這一次真的熟了。


放在廚房等粿涼了吧!

三籠佔滿舊家的流理臺,好壯觀呀~
請忽略掉斑剝的牆壁和髒髒的窗戶吧,哈


【題外話】


這一天中午媽媽值班,午餐料理的唷!

煮了一碗豐盛的阿舍乾麵給自己和老妹吃。
材料:苦芥菜一把、油蔥酥些許、蛋
(青菜是後院阿嬤種的,油蔥酥是阿嬤炒來加在粿裡的XD)

做法:
熱水滾了後,加入麵條和油蔥酥,快熟就可以加入青菜和蛋,
裝碗後就是一碗色香味俱全的乾麵啦!(((得意ing)



炊粿的等待時間很漫長的,一早開始得耗一整天在灶前面,
冬天當然溫暖拉,只是晚上卸妝就灰頭土臉的,哈!

這是我炊粿的另一個樂趣-烤番薯

用餘溫烤出來的番薯,比電鍋蒸的好吃唷!


要出門見發紅包可愛的小姪女了,bye...

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P 的頭像
    小P

    I am Little p :)

    小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